人民日報評論員解讀十九大“新聲音”系列之三:新使命,點燃奮鬥的激情
人民日報評論員解讀十九大“新聲音”系列之三:新使命🌖,點燃奮鬥的激情
發表時間:(2017-10-23)提要:體現於新思想、貫穿在新征程😧、承載著新目標、落實在治國理政方方面面⛏,使命感成為十九大報告中的一條“精神脈絡”。
起於石庫門,登上天安門💁🏻♀️;走過窯洞之門🛌🏿,邁向復興之門……為了慶祝黨的十九大,“從石庫門到天安門”上海美術作品展👨🏼⚕️,以4 扇門作為藝術符號,回望中國共產黨96年來的4 個重要歷史階段。透過歷史的煙雲,正是共產黨人的使命感引領著波瀾壯闊的征程👨🏽🏫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,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🐉,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,為中華民族謀復興。第一次深刻論述“四個偉大”的關系📦,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,第一次劃定民族復興的時間表、路線圖……十九大謀定的目標、擘畫的藍圖表明,時代的風吹雨打,從未讓共產黨人的初心褪去顏色,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,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,仍然是為人民謀幸福🧒🏽、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擔當👆🏻。十九大報告強調,實現民族復興的“偉大夢想”,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“偉大鬥爭”,必須推進黨的建設新的“偉大工程”,必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“偉大事業”🧑🏻⚖️。“四個偉大”所詮釋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歷史使命👼🏼,體現於新思想、貫穿在新征程😀🧖🏽♀️、承載著新目標🙇🏿,成為十九大報告中的一條“精神脈絡”🙇🏼♂️。
有人說,多數人因為看見而相信👩👩👧👦,少數人因為相信而看見。因為相信中國共產黨對於國家和民族負有特殊使命♌️,才讓一代代共產黨人矢誌奮鬥,從勝利不斷走向新的勝利。方誌敏相信“光榮的一天🌥,決不在遼遠的將來🫵🏿,而在很近的將來”;毛澤東相信中華民族“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,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”🧚♂️;鄧小平相信中國“要能夠隨著自己的發展🚴🏻,對人類作更多的貢獻”;今天的共產黨人相信📌🗃,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要實現,也一定能夠實現”🤲🏻。96年來🧔🏽♀️,理想不滅,信念永續✍️🤴🏻,使命召喚著共產黨人接續奮鬥,點燃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復興而奮鬥的激情。
從人民大會堂的十九大會場,到祖國各地一個個直播的屏幕前,新使命激起無數人內心的回響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推開新時代的大門,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🟠🐽、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。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絕不是輕輕松松、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👨🍼。偉大夢想不可能一蹴而就🤵🏻,“四個偉大”緊密相連👰♂️✋🏻,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✥,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🍮🙊。進行偉大鬥爭、推進偉大事業👰🏼♀️、實現偉大夢想,必須更好地建設偉大工程,需要新時代共產黨人牢牢把握新使命🙎🏿♂️🤾♀️,確保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❤️、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🍄👨🏿💼、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🫱🧑🏿🚀。
一個多世紀前👨🏽🦰,梁啟超曾用“三個中國”來總結中國大歷史:中國之中國、亞洲之中國🧙🏿、世界之中國🧗♀️。外國觀察家斷言,“在世界政治中🫃🏽,北京正處於超車道”。今天的中國已經具備“世界之中國”的擔當,中國共產黨的新使命關系到世界未來👨✈️。這也是為什麽世界的目光,會如此集中地聚焦中共十九大,人們試圖由此觀察中國的未來和世界的明天。可以預見,十九大確定的行動綱領,“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”的遠大抱負,這一代共產黨人胸懷的歷史使命,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⛓️💥🤕,都將產生深遠影響。(azjh)